
昨天的反弹让人看到一丝曙光,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接下来我具体说说,另外本文一共三个部分,最后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别忘记。
昨天的反弹,原因不多说了,大家都看到了,主要是因为老美极限施压,结果遭致GJD出手,但是这就属于偶发,本质上眼下的震荡就是市场风格的转换,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心存幻想,结果错失了调整仓位的机会,也错失了跟上市场风格,继续大赚的机会。
参与A股交易的资金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以GJD为首的长线资金,以公私募基金为主的阳光资金,以游资为主的杠杆资金,如果从交易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配置型资金和交易型资金,前两者主要是配置型资金,杠杆资金主要是交易型资金,其实说白了配置型资金的持有时间更长,交易型资金主要是波动操作。
第一阶段,6月到9月,交易型持续衰退,而配置型资金持续流入,结果就是银行、电力、煤炭创新高,与此同时到9月底,20亿以下市值的股票飙升到了900多家。
第二阶段,9月底到12月初,「9.24」新政出来之后,两类资金集体发力,市场快速上涨。但之后便是交易型资金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就是天天都有妖股出现,那一段时间连板股无限风光。
第三阶段,12月初开始到现在,两类资金集体萎靡,市场呈现明显的震荡节奏,各种热点都难以持续。
但是最近发生了变化,很明显,配额资金重新开始抬头,而交易资金开始调整,融融融券余额已连续多个交易日流出,所以我说眼下就是市场风格的切换时间。
既然配置型资金一直流入,为什么市场不涨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建仓还没结束,所以在故意压制节奏,所有的建仓期不都是股票不怎么涨,但是资金却热情参加交易嘛,只是多数人看不到这一点罢了。
所以有的小伙伴经常说,你天天说市场机会很多,我怎么看不到,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和我看的不一样,谁说同样的交易数据,大家就得出一样的结论,事实上就算是同样的交易数据,但你的解决方法不一样,结果就是不一样的。
对于建仓,很多人会感觉自己根本看不出来,又或者觉得一旦看出来股价就是连续上涨,其实并非如此,看下图:
从走势上来看,红色框是涨停板启动的第一天,当天虽然有参与机会,但估计很多人都是懵的,等到第二天开始就没机会了,这样的股票哪里有参与的机会呢!
虽然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的人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但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能够正常的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从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红色框的部分,也就是股价尚未明显启动的时候,实际「机构库存」数据已活跃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他没什么奥秘,我相信你要是看到了,你也可以看出来是有大资金提前进场。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妖股就是过去式,那就算不是妖股,其实你提前一点发现不是也是对自己有利嘛,看下图:
其实和前面一只股票没有一点区别,就算连续拉升的时候不是涨停板,但提前进场不是更香嘛!?下面三只股票是昨天涨停的,实际上也是机构大资金提前进场埋伏的:
所以,机构建仓一定会有,毕竟不建仓意味着自己的成本会很高,到时候根本涨不多,所以这就决定了机构一定会有压制股价的行动,但其实只要你有动作,就会留下痕迹,那总是有办法给你抓到的。
总结下:反弹只是凑巧,分化才是核心,跟上市场风格的调整,真正吃肉的机会来了!
虽然行情刚有复苏的迹象,但实际那些率先起势的个股大多经历了「机构蓄势」的个股,道理不复杂,2亿股民,8亿基民,这一个市场足够大,于是乎什么样的想法都不稀奇,一定有资金能够算无遗珠,先人一步,但是不过他们如何隐藏,终究是要体现在交易数据上,所以看到这些交易数据上的变化,就很有意义。市面上很少有对机构行为进行全局分析的,而这很重要,否则你就是无的放矢,看下图:
上图是1月7日的机构行为分布图,能看出,目前机构行为占据的个股交易主导地位的不过是一成的个股,但是这一成就是星星之火,将来是可以燎原的。
真相很残酷,但不知道真相会更残酷。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我们大家喜欢!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